大三时,去了一趟深圳,那真是一个美好而新兴的城市,所以心里想,大学毕业就去深圳工作吧。 后来,误打误撞地被录取进了我们公司,我们的人力姐姐,问我你愿意在哪个县,想想其他县不熟,还是考虑生源地——我们的小县城,打心里还是不太愿意回小县城,记得我们以前的老师说,跟其他同学对比,比他们差得远了,就是因为当初回来想着建设美丽家乡,结果混得最差。也许每个人都怀揣着在大城市闯一番的梦想。 大学毕业前,交三方协议给辅导员,辅导员看了看,知道我签约我们公司,他说,我同学有进去的,挺不错。回来我自己想想,到底要不要回小县城呢?后面自己看看招聘会,想想,去摸底看看我们全区的工作大概薪资福利待遇还有平台情况,开招聘会的大学离我们学校大概半个小时的路程,我真拿着简历去了,整个招聘会,宣传海报基本看了一遍,也对比了一些,还自己找几家去面试,经过摸底,确实不尽人意,当下决定,我还是回小县城吧,那时宿舍8个人就我当时签约公司,还有一个舍友借父母资源有了工作。 中途我还打电话告诉我妈,我妈极力反对,因为她不懂,她说我这样的工作即使不用上大学就可以做的,邻居的那个阿姨就是这样(旁边阿姨开的是我们公司加盟商),她觉得我必须要进银行,银行好,这事,已经被全家人当了笑料。我大三去过银行实习,那时决定不会进银行。 我就这样进入了公司实习,就像我当初进入大学一样,平平淡淡,毫无波澜。 实习完回到小县城,已经是国庆后了,在毕业的那年冬天,误打误撞与husband结识(我竟不知道被同事带去相亲),后来想想,如果没有结婚,大体会是奔去深圳。在小县城,主要是自我成长的速度实在太慢太慢,因为看多了身边停步不前的例子,很多人享受着小县城悠哉悠哉(虽然工作压力也大)的生活,准点下班回家带孩子,工作得过且过,偶尔买买花,逛逛街,打打牌,化妆美美哒,一天又一天就这样过了,每天都是复制粘贴式。当然也有非常进取的人们,可是见得少。 也许对于现在的我来说,很庆幸遇到了husband,可以说,遇到对的人,那是多么重要的事,也是非常值得的事。如果不回来,那么人生轨迹又是另外一个样。 对于偏向于享受的人来说,人生不长,有套宽敞的房子,那也是人生重要的美好的事。对比大城市,小县城房价没那么贵,买房的压力相对没那么大,疫情后更是凸显小县城的优势。 离家近,可以经常见到父母亲人,可以有时跟他们聚聚,享受家人相聚的欢乐,有困难,他们第一时间会及时帮忙,偶尔大家族一起相聚,热热闹闹,好不快乐。还可以吃到父母养的鸡鸭,真的比大城市的香很多,吃的青菜,可以买到农村老人亲自种的,绿油油,味道极好。每次假期,高速各种堵,庆幸自己不用忍受堵车的苦,不用体验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,体验孤单的生活。 自从结婚后,时间越来越紧凑,其实,不管在异地他乡还是小家乡,婚后时间基本家庭和工作上,即使有空余时间,那还是担心家里的娃呀。最自由悠哉的时光那就是未婚生孩子前了,每天下班,时间由自己支配,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,周末和假期到了,约上朋友,爬山,享受高处的风景,旅游,享受无边无际的大海和排长队都难等的美食,打牌,可以打到凌晨的那种,吃各种火锅,一起聊天,唱歌,那真是爽爽的时光啊。可是,一旦恋爱,步入婚姻,被催生,经历怀孕的各种不适,以为生下来就好了?育儿才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,1岁前除了看到可可爱爱,更多的是各种屎尿屁,还有各种精神上和体力上,身体上的损耗。
那么,我曾经以为,我可以在大城市下班后可以去各种培训班学习啊,可以去健身,可以去交朋友,大城市里有很多的年轻人,有很多的健身场所,有很多的专业培训班,更有美丽高大书本齐全的图书馆,等等等,可是,这些,也许大部分存在未婚时能够去参与的时期。多少人在异地他乡,住在狭窄的租房里,或许每天因为工作压力加班很晚,回到住处,看到冰冷的简单的狭窄的厨房,简单的面条,没有青菜,没有葱,没有肉,加个鸡蛋,一个人吃,就是这么孤独与寂寞,吃完躺下床,刷刷手机,又是一晚,哪还有时间跟朋友去聚会?哪还有精力去健身房?一旦结婚,还得考虑一家子的住处,考虑是否买房,不再是单间,一旦生娃,还得考虑谁带娃,有人带还得处理家庭关系和婚姻关系,不管多累还得撑住还房贷,不敢辞职,不敢一个人全职带。 其实在小县城,生活节奏慢,要学习,网络很多可学习的啊,要健身,也有健身俱乐部,要读书,还有网上图书馆。相对来说,医疗条件比不上大城市,这是一个差距非常明显的事实,不过,交通方便,市级的医院也是可以能满足需求。大城市,人多,真正需要的时候,排队挂号也是非常困难的事。
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,小县城有小县城的好,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。 有个姐姐说,曾经我以为我在乡镇,每天按时上下班,微笑面对顾客,顾客都很热情,领着不上不下的工资,有着爱自己的老公,有着可爱的儿女,我想,我这辈子就是这样子过已经很满足了,没成想,公司改革,导致自己变幻岗位,曾经的美好全都打乱了,难以适应新岗位,不得已还要跟家人分离,对孩子的不舍,让自己失眠很久很久,最后,不得已辞职。
所以,不管在哪里的我们,需要一直努力储存能够适应变革的能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