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铅笔孝顺 于 2023-5-5 15:25 编辑
传统社会中,母亲是温柔慈爱的象征。十月怀胎,一朝分娩,联结母亲和孩子的那条脐带虽然被剪断了,却无法隔开彼此血浓于水的情感。 于是,母亲天然和孩子更亲近,不自觉地宠爱孩子,不忍心苛责半分。 但往往,母亲爱得太满太深,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之路埋下隐患: 或是孩子做什么都要仰仗母亲的帮助,失去生活自理能力;或是让孩子习惯了予取予求,变得骄纵跋扈。 提到父亲,很多人的用语都是“威严”“冷酷”“生疏”,很少有温情的表达和动人的故事。 吴宗宪曾经说过,他有一个极其严厉的父亲。 父母动不动就体罚,让他无数次怀疑“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孩子”,否则父亲怎么舍得如此对待他。 即使他后来成为综艺大王,但仍无法消除父亲留给他的心理阴影,患上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,至今已超过40年。 相比较来说,作为汪曾祺的儿女,就多了一份幸运和温暖。 汪曾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,为人大气且清高,原以为回到家人面前,难免摆架子和甩脸色。 事实却恰好相反。妻子叫汪曾祺“老头儿”,三个子女和小孙女也跟着叫他“老头儿”,从不害怕会因此受到责骂。 在孩子们心中,汪曾祺是典型的“慈父”,每每谈起他,语气里都充满感激和幸福: “从小到大,父亲没有教训过我们一句,绝对平等。” 当然,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不同,所选择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样。 无论是遵循“严母慈父”的准则,还是倾向“慈母严父”的搭配,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做决定。 不妨看看以下几点。 1、遵从父母特质,把能量用在擅长的事情上。 我们知道,如果违背自己的本性来做事情,总会感觉别扭和拧巴,在育儿这件事上也不例外。 只有遵从父母的性格特质来划分教育角色,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出力,才能游刃有余,事半功倍。 比如,父亲天性温和,那就做一个慈父,不必非要树立父亲的权威,板起面孔训斥孩子。 你把家里收拾好,给孩子更多的爱,给妻子更多的关怀,既能给家庭营造温馨的氛围,也可以感受到付出的快乐和成就感。 对母亲来说,也是一样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只有父母的状态好了,教育孩子时才能更省力和更投入。 当孩子看到父母最好的样子,潜移默化学习借鉴,成长动力被激发,也能更有自信和底气。 2、遵循孩子特点,随机应变才能事半功倍。 心理学指出,孩子3岁前处于依恋期,只有得到父母的爱与呵护,才能对外界产生信任感,在内心积累安全感。 因此,父母不用区分谁严厉、谁慈爱,而是可以一起给孩子很多的爱和很多的关注,给孩子内心种下“爱”和“希望”的种子。 孩子3岁开始,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了,父母就要开始立规矩,引导孩子更好地与他人交流、与世界相处。 比如:吃饭不挑食、电器不能碰,过马路要看红绿灯、待人处事要有礼貌…… 父母严格要求的背后,是对孩子更深沉的爱。 当孩子懂得照顾自己、关心朋友、遵守规矩,也就有了快乐生活和获取幸福的能力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