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自汉高祖三年正式建县以来,灵寿县名从未变动,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。2011年,灵寿县被民政部和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‘千年古县’。”讲起灵寿源远流长的历史,灵寿县博物馆馆长雷亮言语间充满着自豪。
灵寿县博物馆于2019年6月25日正式开馆,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,展厅面积4200平方米,分设中山古都、魏晋风华、风流人物、烽火岁月、物阜人丰等展厅。展陈文物564件,包括青铜器、瓷器、陶器、金银器、玉器、钱币、石刻、骨器、琉璃等种类。
3月21日,灵寿县博物馆内展出的“天寿山石”四鸟铜镜。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...
走进展厅,迎面而来的是“中山古都”板块。帷幔低垂,青铜斑驳,婉约地呈现出战国中山国的宫廷生活。“古往今来,行政区划变动频繁,但灵寿县域整体轮廓相对固定,历史沿革相对清晰,这些已被多次考古和勘察所证实。”在中山国古城遗址模拟沙盘前,雷亮说,中山国古城遗址十分庞大,跨越了今平山县和灵寿县,灵寿境内保存较好的遗迹有古城墙、赵王台和八角井等。2015年,考古工作者对灵寿县境内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,探明了遗址内的地层堆积、遗迹分布、城墙墙基、护城沟位置及其宽度深度等情况,发掘出土多座灰坑、陶窑、墓葬、房址等,年代包括战国晚期到东汉初期以及宋金时期。
展厅内,一张金贝的照片引起记者注意。金贝正中铸一道自上而下的直沟槽,槽两侧各切割七条平行的短线,背面扁平,首端钻一圆孔。“这几枚金贝,1984年出土于西岔头村战国中山墓葬。大小、重量、成色都一致,含金量达92%,可谓是稀世珍宝,真品现在中国钱币博物馆展出。”雷亮说,黄金冶炼,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已经被人们所掌握。海贝在商周时期已成为货币,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中陆续发现有包金贝、鎏金贝等。1974年,平山县战国中山国1号墓中出土数枚银贝,其形状尺寸均仿造天然海贝。灵寿境内,不仅在西岔头村战国中山墓出土了这几枚纯金贝,而且在其他战国墓里也有金贝发现。这些闪闪发光的金贝,见证了当时的社会繁荣景象。
3月21日,灵寿县博物馆内展出的变形鸟纹铜鼎。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
雷纹带盖铜豆、“天寿山石”四鸟铜镜、水波纹角镳……展厅内,幽幽古风令人沉醉。灯光下,一对斑驳质朴的变形鸟纹铜鼎,吸引了人们的目光。“它们出土于青廉村战汉墓葬,器型完整。我们没有清理泥土,也没有除锈,就是为了让游客直观地看到它们出土时的样子。”雷亮说,20世纪末,考古工作者对青廉村战国两汉墓群进行抢救性发掘,共出土陶、石、玉、玛瑙、水晶、铜、铁等各类随葬品3000余件。这些文物大都收藏在库房内,期待着与人们见面。
这些地下文物无言地诉说着深厚历史文脉,地上古建、碑刻和造像等则真切地见证着历史风云。
一座密檐七层塔,昂首矗立在展厅内。“灵寿最出名的寺庙,无疑是始建于北齐的幽居寺。其中,幽居寺塔是河北众多古塔中‘年龄最长’的砖塔,重修于唐代。2001年,幽居寺塔成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”雷亮说,文博工作者特意在展厅内修筑了这座微缩版的幽居寺塔,就是为了让人们直观地了解这座古塔及其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。
1996年,幽居寺塔内北齐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头部被盗,后流失海外。2016年2月26日,90岁高龄的星云大师亲自护送佛首抵达北京,成为海峡两岸齐心协力护宝的佳话。当年4月30日,身首合璧的佛像在河北博物院亮相,并作永久收藏。
原立于塔外东南角的两通石碑,目前安放于灵寿县博物馆展厅内。其中,卧式为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颂记碑,碑高76厘米,宽155厘米,竖刻楷字21行,每行10字;立式为北齐赵郡王高叡修寺碑,汉白玉制成,碑首为六龙盘顶,碑高225厘米,宽106厘米,碑文38行,共3000余字。“碑文用典雅致,行文繁丽,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。去年,国家文物局公布《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》,这两通石碑均名列其中。”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。
作为县域内的文化地标,灵寿县博物馆现代时尚的外表下,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。目前,该博物馆年接待观众约4万人次。2022年,灵寿县西木佛遗址出土一座大型晚商时期车马坑,是迄今为止河北发现最早的车马坑。为了展开实验室考古研究,该车马坑被整体吊装搬运至灵寿县博物馆。“如今,研究工作已告一段落,实验室考古收获颇丰。”雷亮告诉记者,为了鲜活展示灵寿的历史根脉,目前已促成该车马坑永久保留在灵寿县博物馆。文博工作者正围绕这座车马坑及其出土器物进行布展筹备,人们有望在今年走进博物馆欣赏这座珍贵的车马坑。
来源:河北日报
|